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明史 |
條件: 提到「胡世寧」 |
Total 13 |
《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
39 ![]() | 是時,光祿少卿黃綰、詹事霍韜、左都御史胡世寧、兵部尚書李承勛各獻治河之議。綰言:「漕河資山東泉水,不必資黃河,莫若浚兗、冀間兩高中低之地,道河使北,至直沽入海。」 |
《志第六十一 河渠三》
22 ![]() | 諸大臣多進治河議。詹事霍韜謂:「前議役山東、河南丁夫數萬,疏浚淤沙以通運。然沙隨水下,旋濬旋淤。今運舟由昭陽湖入雞鳴臺至沙河,迂回不過百里。若沿湖築堤,浚為小河,河口為閘,以待蓄洩,水溢可避風濤,水涸易為疏浚。三月而土堤成,一年而石堤成,用力少,取效速。黃河愈溢,運道愈利,較之役丁夫以浚淤土,勞逸大不侔也。」尚書李承勛謂:「於昭陽湖左別開一河,引諸泉為運道,自留城沙河為尤便。」與都御史胡世寧議合。七年正月,總河都御史盛應期奏如世寧策,請於昭陽湖東鑿新河,自汪家口南出留城口,長百四十里,刻期六月畢工。工未半,而應期罷去,役遂已。其後三十年,朱衡始循其遺跡,浚而成之。是年冬,總河侍郎潘希會加築濟、沛間東西兩堤,以拒黃河。 |
《志第六十八 兵四》
6 ![]() | 嘉靖初,捕亡令愈苛,有株累數十家,勾攝經數十年者,丁口已盡,猶移覆紛紜不已。兵部尚書胡世寧請「屢經清報者免勾。又避役之人必緩急難倚,急改編原籍。衛所有缺伍,則另選舍餘及犯罪者充補。犯重發邊衛者,責賣家產,闔房遷發,使絕顧念。庶衛卒皆土著,而逃亡益鮮」。帝是其言。其後,用主事王學益議,制勾單,立法詳善。久之,停差清軍御史,寬管解逃軍及軍赴衛違限之科。清軍官日玩愒,文卷磨滅,議者復請申飭。 |
《志第六十九 刑法一》
16 ![]() | 弘治中,去定律時已百年,用法者日弛。五年,刑部尚書彭韶等以鴻臚少卿李鐩請,刪定《問刑條例》。至十三年,刑官復上言:「洪武末,定《大明律》,後又申明《大誥》,有罪減等,累朝遵用。其法外遺姦,列聖因時推廣之而有例,例以輔律,非以破律也。乃中外巧法吏或借便己私,律浸格不用。」於是下尚書白昂等會九卿議,增歷年問刑條例經久可行者二百九十七條。帝摘其中六事,令再議以聞。九卿執奏,乃不果改。然自是以後,律例並行而網亦少密。王府禁例六條,諸王無故出城有罰,其法尤嚴。嘉靖七年,保定巡撫王應鵬言:「正德間,新增問刑條例四十四款,深中情法,皆宜編入。」不從。惟詔偽造印信及竊盜三犯者不得用可矜例。刑部尚書胡世寧又請編斷獄新例,亦命止依律文及弘治十三年所欽定者。至二十八年,刑部尚書喻茂堅言:「自弘治間定例,垂五十年。乞敕臣等會同三法司,申明《問刑條例》及嘉靖元年後欽定事例,永為遵守。弘治十三年以後、嘉靖元年以前事例,雖奉詔革除,顧有因事條陳,擬議精當可採者,亦宜詳檢。若官司妄引條例,故入人罪者,當議黜罰。」會茂堅去官,詔尚書顧應祥等定議,增至二百四十九條。三十四年,又因尚書何鰲言,增入九事。萬歷時,給事中烏昇請續增條例。至十三年,刑部尚書舒化等乃輯嘉靖三十四年以後詔令及宗籓軍政條例、捕盜條格、漕運議單與刑名相關者,律為正文,例為附註,共三百八十二條,刪世宗時苛令特多。崇禎十四年,刑部尚書劉澤深復請議定《問刑條例》。帝以律應恪遵,例有上下,事同而二三其例者,刪定畫一為是。然時方急法,百司救過不暇,議未及行。 |
《志第七十二 藝文一》
25 ![]() | 胡世寧《讀易私記》四卷 |
526 ![]() | 胡世寧《春秋志疑》十八卷 |
《列傳第八十六》
30 ![]() | 世宗入繼,錢寧敗,瓊亦得罪。御史楊秉中請召澤,遂即家起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昆、九疇亦復官。部事積壞久,澤核功罪,杜干請,兵政一新。初,正德時,廷臣建白戎務奉俞旨者,多廢格。澤請臚列成書,次第修舉。又請敕九邊守臣,策防禦方略,毋畫境自保。鎮、巡居中調度,毋相牽制。諸邊各以農隙築牆浚濠,修墩臺,飭屯堡,為經久計。內地盜甫息,敕守臣練卒伍,立保甲,懲匿盜不舉者。且撫西南諸苗蠻,申海禁,汰京軍老弱。帝咸嘉納。詔遣中官楊金、鄭斌、安川更代鎮守,復令張弼、劉瑤守涼州、居庸。澤持不可,罷弗遣。四川巡撫胡世寧劾分守中官趙欽,澤因請盡罷諸鎮守。時雖不從,其後鎮守竟罷。 |
《列傳第八十七》
11 ![]() | 胡世寧,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進士。性剛直,不畏彊禦,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籓,從官驕,世寧裁之。他日復請湖田,持不可。遷南京刑部主事。應詔陳邊備十策,復上書極言時政闕失。時孝宗已不豫,猶頷之。再遷郎中。與李承勛、魏校、餘祐善,時稱「南都四君子」。 |
22 ![]() | 帝以京營多弊,欲振飭之。遂加承勛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專督團營。尋兼掌都察院。以疾,三疏乞休,且言:「山西潞城賊以四道兵討之,不統於一人,故無功。川、貴芒部之役措置乖方,再勝再叛,宜命伍文定深計,毋專用兵。豐、沛河工,二年三易大臣,工不就,宜令知水利者各陳所見,而俾侍郎潘希曾度可否。其尤要者,在決壅蔽患。仿唐、宋轉對、次對故事,不時召見大臣。」帝不允辭,下其議於所司。時秦、晉、楚、蜀歲祲,詔免田賦。承勛言:「有司例十月始征賦。今九月矣,恐官吏督趣,陰圖乾沒。宜及其未征,遣官馳告以所蠲數。山陬僻壤,俾悉戶曉。有司不能奉宣德意者,罪之。撫按失舉奏,并坐。」帝褒納之。奏奪京營把總湯清職。郭勛為求復,語侵承勛。承勛因求退,給事中王準等劾勛恣。乃敕責勛,而下清法司。兵部尚書胡世寧致仕,詔承勛還部代之。疏言:「朝廷有大政及推舉文武大臣,必下廷議。議者率相顧不發,拱手聽。宜及未議前,備條所議,布告與議者,俾先諗其故,然後平心商質,各盡所懷。議茍不合,聽其別奏。庶足盡諸臣之見,而所議者公。」帝然其言,下詔申飭。尋命兼督團營。言官攻張璁、桂萼黨,并及承勛。承勛連章求退,帝復溫旨答之。中官出鎮者,率暴橫。承勛因諫官李鳳毛等言,先後裁二十七人,又革錦衣官五百人,監局冒役數千人。獨御馬監未汰,復因給事中田秋奏,多所裁減。而請以騰驤四衛屬部,核詭冒,制可。中官言曩彰義門破也先,東市剿曹賊,皆四衛功,以直內故易集,隸兵部不便。承勛言:「彰義門之戰,禍由王振。東市作賊,即曹吉祥也。」帝卒從承勛議,歸兵部。寇犯大同,議遣大臣督兵。眾推都御史王憲,憲不肯行。給事中夏言謂承勛曰:「事急,公當請行。」承勛竟不請。給事中趙廷瑞並劾之。會寇退,罷。 |
《列傳第九十二》
5 ![]() | 初,土魯番敗遁,都指揮王輔言速檀滿速兒及牙木蘭俱死於砲,九疇以聞。後二人上表求通貢,帝怪且疑。而番人先在京師者為蜚語,言肅州之圍,由九疇激之,帝益信。會百戶王邦奇訐楊廷和、彭澤,詞連九疇。吏部尚書桂萼等欲緣九疇以傾澤,因請許通貢,而追治九疇激變狀。大學士一清言事已前決。帝不聽,逮下詔獄。刑部尚書胡世寧言於朝曰:「世寧司刑而殺忠臣,寧殺世寧。」乃上疏為訟冤曰:「番人變詐,妄騰謗讟,欲害我謀臣耳。夫其畜謀內寇,為日已久。一旦擁兵深入,諸番約內應,非九疇先幾奮僇,且近遣屬夷卻其營帳,遠交瓦刺擾其窟巢,使彼內顧而返,則肅州孤城豈復能保?臣以為文臣之有勇知兵忘身殉國者,無如九疇,宜番人深忌而欲殺也。惟聽部下卒妄報,以滿速兒等為已死,則其罪有不免耳。」已,法司具獄亦如世寧言。帝卒中萼等言,謫戍極邊。居十年,赦還。 |
《列傳第九十四》
46 ![]() | 六年,驄、萼益用事。而萼方掌刑部,廷臣馬錄等以劾郭勛下獄。洸謂乘此故案可反也,上書訐應驄等。萼因訟洸冤。遂逮洸、應驄、元翰、綰,而令按察使張祐等還籍候命,詞連四百人。九卿及錦衣衛廷訊,應驄對曰:「某所持者王章耳,必欲直洸,惟諸公命。」刑部尚書胡世寧等心知洸罪重,而懲前大獄,不敢執。會是日黃霧四塞,獄弗竟。次日,又大風拔木。有詔修省,不用刑。乃當應驄按事不實律,為民,元翰、綰及田等貶斥有差,洸授冠帶。霍韜再疏為洸訟不能得,洸益憾應驄。逾數年,更令人奏應驄勘獄時,酷殺無辜二十六人,下巡按李美覆勘。美言死者皆有狀,非故殺。刑部尚書許贊白應驄無罪。帝特謫應驄戍遼東。是獄也,始終八載。凡攻洸與治洸獄者無不得罪,逮捕至百數十人。天下惡萼輩奸橫,益羞言議禮臣矣。 |
《列傳第二百十七 西域一》
41 ![]() | 七年正月,九疇逮至下獄。萼等必欲殺之,並株連廷和、澤。刑部尚書胡世寧力救,帝稍悟,免死戍邊,澤、獻民等皆落職。番酋氣益驕,而萼又薦王瓊督三邊,盡釋還九疇所繫番使,許之通貢。番酋迄不悔罪,侮玩如故。時以牙蘭獲罪其主,率部帳來歸,邊臣受之。滿速兒怒,其部下虎力納咱兒引瓦剌二千餘騎犯肅州,至老鸛堡,值撒馬兒罕貢使在堡中,賊呼與語,遊擊彭浚急引兵擊之。賊言欲問信通和,浚不聽,進戰,破之。賊遁走赤斤,使人持番文求貢,委罪瓦剌,詞多悖謾。瓊希時貴指,必欲議撫,因言番人且悔,宜原情赦罪,以罷兵息民,並上浚及副使趙載功狀。章下兵部。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