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357319"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融堂書解
Total 4

卷11 經部·書類一

經部十一·書類一·融堂書解》二十卷永樂大典

1
錢時撰。子是,淳安人。受學於楊簡。嘉熙中,以丞相喬行簡薦,授秘閣校勘,遷史館檢閱。案時《兩漢筆記》之前載有尚書省札,列時所著諸書,有《尚書啟蒙》。又載嚴州進狀,則稱《尚書演義》。同時案牘之文,已自相違異。《永樂大典》所載則皆題錢時融堂書解》,其名又殊。然《永樂大典》皆據內府宋本採入,當必無訛。朱彞尊經義考》以《尚書演義》著錄,蓋未睹中秘書也。舊本久佚,今採掇裒輯,重為編次。惟《伊訓》、《梓材》、《秦誓》三篇全佚,《說命》、《呂刑》亦間有闕文,餘尚皆篇帙完善,不失舊觀。時之意,主表章《書序》,每篇之首,皆條具大旨。其《逸書》之《序》,則參考《史記》,核其時事以釋篇題。複採《經典釋文》、《史記集解》、《史記索隱》所引馬融、鄭康成說,引伸其義。雖因仍舊說,不知《書序》非《詩序》之比,未免稍失考証,然用意則可謂精勤。所解如「羲和曠厥職」則本諸蘇軾,康叔封衛在成王時則仍用孔安國《傳》,《康王之誥》則兼採張九成《書說》,不專主一家之學。至以《泰誓》為告西岐師旅,《牧誓》為告遠方諸侯,皆不傍前人,自抒心得。又謂《武成》本無脫簡,前為武王告師之辭,後為史臣紀事之體。

卷33 經部·五經總義類

1
錢時撰。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編凡《論語》十卷、《孝經》一卷、《大學》一卷、《中庸》一卷,即嘉熙二年喬行簡奏下嚴州取時所著書之一也。俱先列《經》文,略加音訓,而詮釋其大旨於後。《孝經》用古文。《大學》但析為六章,不分《經》、《傳》。蓋時之學出於楊簡,簡之學出於陸九淵,門戶迥殊,故不用程朱之本。其解《論語》「崇德辨惑」章,謂「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二句乃証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者之為異。「齊景公有馬千駟」節,合上文為一章,謂「其斯之謂與」句乃指夷齊,便是求志達道而言。又《大學》「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仍附第一章末,謂是聖人承上厚本薄末、反覆曉人之意。亦俱根據舊文,不肯信為錯簡。朱子《與陸九淵書》所謂「各尊其所聞,各行其所知」也。然金溪之學,惟憑心悟,或至於恍惚窈冥。時則以篤實為宗,故其詮發義理,類多平正簡樸,不為離析支蔓之言,又敖繼公儀禮集說後序》所謂「以魯男子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者」矣。卷首有紹興己丑時《自序》,末有景定辛酉天台錢可則《刊書跋》。《宋史藝文志》、馬端臨經籍考》皆不著錄,獨張萱內閣書目》有之。雖以「四書」為名,所解不及《孟子》。與朱子所稱「四書」者異,故附列於《五經總義類》焉。

卷88 史部·史評類

1
錢時撰。有《融堂書解》,已著錄。此書皆評論漢史,嘉熙二年嘗經奏進。前有尚書省札,稱十二卷,與此本合。葉盛水東日記》以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兩《漢書》舊文為綱,而各附論斷於其下。前一二卷頗染胡寅讀史管見》之習,如蕭何收秦圖籍則責其不收六經,又何勸高帝勿攻項羽歸漢中,則責其出於詐術。以曹參、文帝為陷溺於邪說,而歸其過於張良。於陸賈新語》則責其不知仁義。皆故為苛論,以自矜高識。三卷以後,乃漸近情理,持論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於張良諫封六國後,論封建必不可複,郡縣不能不置。於董仲舒請限民名田,論井田必不可行。於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為過。尤能滌講學家胸無一物、高談三代之窠臼。至其論董仲舒對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則金溪學派之宗旨。論元帝以客禮待呼韓邪,論光武帝閉關謝西域,皆極稱其能忍善讓。則南渡和議之飾詞,所謂有為言之者,置而不論可矣。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