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舊五代史 |
條件: 提到「光祿卿」 |
Total 6 |
《太祖紀六》
14 ![]() | 十一月辛巳朔,上駐蹕魏縣,從官自丞相而下並詣行宮起居,留都文武百官及諸道節度使、防禦使、刺史、諸籓府留後,各奉表起居。壬午,帝以邊事稍息,宣命還京師。《通鑑》:帝以夾寨、柏鄉屢失利,故力疾北巡,思一雪其恥,意鬱鬱,多躁忿,功臣宿將往往以小過被誅,眾心益懼。既而晉、趙兵不出。十一月壬午,帝南還。車駕發自行闕,夕次洹水縣。癸未,至內黃縣。甲申,至黎陽縣。乙酉,命從官丞相而下宴于行次。丁亥,次衛州。戊子晨,次新鄉,夕止獲嘉。己丑,次武陟。庚寅,次溫縣。延州節度使高萬興奏,當軍都指揮使高萬金統領兵士,今月五日收鹽州,偽刺史高行存泥首來降。丞相及文武百官各上表稱賀。辛卯,次孟州,命散騎常侍孫騭、右諫議大夫張衍、光祿卿李翼各齎香、祝版,告祭于孟津之望祠。留都文武官左僕射楊涉洎孟州守李周彞等皆匍匐東郊迎拜,其文武官並令先還。壬辰,詰旦離孟州,晚至都。宣宰臣各赴望祠禱雨。故事,皆以兩省無功職事為之,帝憂民重農,尤以足食足兵為念,爰自御極,每愆陽積陰,多命丞相躬其事。辛丑,大雨雪,宰臣及文武師長各奉表賀焉。 |
《末帝紀中》
2 ![]() | 二月甲申,晉王攻我黎陽,劉鄩拒之而退。乙酉,前蔡州刺史董璋權知宣義軍軍州事。丁亥,以前右羽林軍統軍梁繼業為左衛上將軍。壬辰,以租庸判官、檢校司徒張紹珪為光祿卿,依前充租庸判官。癸巳,以權知平盧軍軍州事、客省使、知銀臺事元湘為檢校司空。甲午,以飛龍使婁繼英為左武衛大將軍。 |
《閔帝紀》
3 ![]() | 四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誅。翼日,明宗遣宣徽使孟漢瓊馳驛召帝,二十六日,明宗崩,二十九日,帝至自鄴。十二月癸卯朔,發喪于西宮,帝于柩前即位。丁未,群臣上表請聽政,表再上,詔允。己酉,中外將士給賜有差。庚戌,帝縗服見群臣於廣壽門之東廡下,宰臣馮道進曰:「陛下久居哀毀,臣等咸願一睹聖顏。」朱宏昭前舉帽,群臣再拜而退。御光政樓存問軍民。辛亥,賜司衣王氏死,坐秦王事也。癸丑,以前鎮州節度使、涇王從敏權知河南府事,尋以盧質代之。乙卯,賜司儀康氏死,事連王氏也。丙辰,以天雄軍節度判官唐汭為諫議大夫,掌書記趙彖為起居郎,元從都押衙宋令詢為磁州刺史。丁巳,以左僕射、平章事馮道為山陵使,戶部尚書韓彥惲為副,中書舍人王延為判官,禮部尚書王權為禮儀使,兵部尚書李鈴為鹵簿使,御史中丞龍敏為儀仗使,右僕射、權知河南府盧質為橋道頓遞使。庚申,以前相州刺史郝瓊為右驍衛大將軍,充宣徽北院使;以光祿卿、充三司副使王玫為三司使。癸亥,故檢校太尉、右衛上將軍、充三司使孫岳贈太尉、齊國公。丁卯,帝釋縗服,群臣三上表,請復常膳,御正殿,從之。辛未,帝御中興殿,群臣列位,馮道升階進酒。帝曰:「比于此物無愛,除賓友之會,不近樽斝。況在沉痛之中,安事飲啖!」命徹之。 |
《列傳八 盧質 李專美 盧詹 崔梲 薛融 曹國珍 張仁愿 趙熙 李遐 尹玉羽 鄭雲叟 》
11 ![]() | 張仁愿,字善政,開封陳留人也。祖晸,唐右武衛大將軍。父存敬,梁河中節度觀察留後,累贈中書令,《梁書》有傳。仁愿梁貞明初,以勛臣之子起家為衛尉寺主簿,改著作佐郎、左贊善大夫,賜緋魚袋。唐同光初,遷大理正。天成元年,自將作少監轉大理少卿。長興中,歷昭武、歸德兩鎮節度判官。四年,復入為大理少卿。清泰中,除殿中監。天福五年,拜大理卿。八年,轉光祿卿。仁愿性溫雅,明法書,累居詳刑之地,議讞疑獄,號為稱職。兄仁穎,梁朝仕至諸衛將軍,中年以風恙廢於家凡十餘年,仁愿事之,出告反面,如嚴父焉,士大夫推為孝友。仁穎善理家,勤而且約,婦女衣不曳地,什物多歷年所,如新市焉。仁愿開運元年再為大理卿,時隰州刺史王澈犯贓,朝廷以澈功臣之後,欲宥之,仁愿累執奏不移,竟遣伏法,議者賞之。開運二年,以疾卒,年五十一。贈秘書監。 |
《列傳十一 孔崇弼 陳保極 王瑜 張繼祚 鄭阮 胡饒 劉遂清 房暠 孟承誨 劉繼勛 鄭受益 程遜 李郁 陳元》
16 ![]() | 李郁,字文緯,唐之宗屬也。少歷宗寺官,天成、長興中,累遷為宗正卿。性平允,所歷無愛憎毀譽。高祖登極,授光祿卿。一日晝寢,夢食巨棗,覺而有疾,謂其親友曰:「嘗聞『棗』字重『來』,呼魂之象也。余神氣逼抑,將不免乎!」天福五年夏卒。贈太子太保。馬重績,字洞微。少學數術,明太一、五紀、八象、三統大歷,居於太原。仕晉,拜太子右贊善大夫,遷司天監。天福三年,重績上言:「歷象,王者所以正一氣之元,宣萬邦之命,而古今所記,考審多差。《宣明》氣朔正而星度不驗,《崇元》五星得而歲差一日。以《宣明》之氣朔,合《崇元》之五星,二歷相參,然後符合。自前世諸歷,皆起天正十一月為歲首,用太古甲子為上元,積歲愈多,差闊愈甚。臣輒合二歷,創為新法,以唐天寶十四載乙未為上元,雨水正月中氣為氣首。」詔下司天監趙仁琦、張文皓等考核得失,仁琦等言:「明年庚子正月朔,用重績歷考之,皆合無舛。」乃下詔班行之,號《調元曆》。行之數歲輒差,遂不用。重績又言:「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晝夜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為一時,時以四刻十分為正,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傳,以午正為時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為午,由是晝夜昏曉,皆失其正,請依古改正。」從之。重績卒年六十四。 |
《太祖紀四》
8 ![]() | 冬十月戊申朔,詔以來年正月一日有事於南郊,諸道州府不得以進奉南郊為名,輒有率斂。己酉,右金吾上將軍張彥成卒。庚戌,以前同州節度使薛懷讓為左屯衛上將軍,以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田敏權判太常卿,以禮部尚書王易權兵部尚書。太常奏,郊廟社稷壇位制度,請下所司修奉,從之。以中書令馮道為南郊大禮使,以開封尹、晉王榮為頓遞使,權兵部尚書王易為鹵簿使,御史中丞張煦為儀仗使,權判太常卿田敏為禮儀使,以前潁州防禦使郭瓊為權宗正卿。甲寅,以前光祿卿丁知浚復為光祿卿。丙辰,幸南莊、西莊。己未,前寧州刺史張建武責授右司禦副率,以野雞族失利故也。以前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魚崇諒為禮部侍郎,充翰林學士。時崇諒解職於陜州就養,至是再除禁職,仍賜詔召之,令本州給行裝鞍馬,侍親歸朝。以太子賓客張昭為戶部尚書,以太子賓客李濤為刑部尚書。詔中書令馮道赴西京迎奉太廟神主。甲子,中書令馮道率百官上尊號曰聖明文武仁德皇帝,答詔不允,凡三上章,允之,仍俟郊禮畢施行。壬申,鄴都、邢、洺等州皆上言地震,鄴都尤甚。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