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673684"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舊五代史
條件: 提到「起居郎
Total 11

列傳十四 李珽 盧曾 孫騭 張俊 張衍 杜荀鶴 羅隱 仇殷 段深

7
張俊,字彥臣。祖、父咸有聞于時。俊少孤,自修飾,善為五言詩,其警句頗為人所稱。唐廣明中,黃巢犯京師,天子幸蜀,士皆竄伏窟穴,以保其生。俊亦晦跡浮泛,不失其道。及僖宗還京師,由校書郎、西畿尉登朝為御史補闕起居郎、司勳員外、萬年縣令,以事黜官峽中,將十年。太祖即位,用宰臣薛貽矩為鹽鐵使,俊與貽矩同年登第,甚知其才,即奏為鹽鐵判官,遷職為禮部郎中,兼職如故。乾化二年二月,扈從後至,與孫騭、張衍同日遇禍于白馬頓。

莊宗紀四

14
丁未,日南至,帝不受朝賀。戊申,中書門下上言:「以朝廷兵革雖寧,支費猶闕,應諸寺監各請置卿、少卿監、祭酒、司業各一員,博士二員,餘官並停。唯太常寺事關大禮,大理寺事關刑法,除太常博士外,許更置丞一員,其王府及東宮官、司天五官正、奉御之屬,凡關不急司存,並請未議除授。其諸司郎中、員外應有雙曹者,且置一員。左右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補闕拾遺各置一半。三院御史仍委御史中丞條理申奏。其停罷朝官,仍各錄名銜,具罷任時日,留在中書,候見任官滿二十五個月,並據資品,卻與除官。其西班上將軍已下,仍望宣示樞密院斟酌施行。」從之。時議者以中興之朝,事宜恢廓,驟茲自弱,頓失物情。己酉,詔:應隨處官吏、務局員僚、諸軍將校等,如聞前例,各有進獻,直貢章奏,不唯褻黷于朝廷,實且傍滋于誅斂,並宜止絕,以肅化風。又詔:左降均州司馬劉岳,有母年踰八十,近聞身故,準故事許歸,候三年喪服闋,如未量移,即卻赴貶州。

列傳十 趙光逢 鄭玨 崔協 李琪 蕭頃

6
鄭玨,昭宗朝宰相綮之姪孫。父徽,河南尹張全義判官。光化中,登進士第,《歐陽史》云:玨舉進士數不中,全義以玨屬有司,乃得及第。歷弘文館校書、集賢校理、監察御史,入梁為補闕起居郎,召入翰林,累遷禮部侍郎充職。玨文章美麗,旨趣雍容,自策名登朝,張全義皆有力焉。貞明中,拜平章事。莊宗入汴,責授萊州司戶,未幾,量移曹州司馬。張全義言于郭崇韜,將復相之,尋入為太子賓客。明宗即位,任圜自蜀至,安重誨不欲圜獨拜宰輔,共議朝望一人共之。孔循言玨貞明時久在中書,性畏慎而長者,美詞翰,好人物,重誨即奏與任圜並命為相。有頃,玨以老病耳疾,不任中書事,四上章請,明宗惜之,久而方允,乃授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僕射致仕,仍賜鄭州莊一區。明宗自汴還洛陽,遣中使撫問,賜錢二十萬,食羊百口。長興初卒。贈司空。

列傳十二 李襲吉 王緘 李敬義 盧汝弼 李德休 蘇循

19
初,循子楷,乾寧二年登進士第。中使有奏御者云:「今年進士二十餘人,僥倖者半,物論以為不可。」昭宗命學士陸扆、馮渥重試于雲韶殿,及格者一十四人。詔云:「蘇楷、盧賡等四人,詩句最卑,蕪累頗甚,曾無學業,敢竊科名,浼我至公,難從濫進,宜付所司落下,不得再赴舉場。」楷以此慚恨,長幸國家之災。昭宗遇弒,輝王嗣位,國命出于朱氏,楷始得為起居郎

高祖紀五

12
二月辛卯,詔:「天下郡縣,不得以天和節禁屠宰,輒滯刑獄。」壬辰,置浮橋於德勝口。甲午,詔:「諸衛上將軍月俸舊三十千,令增至五十千。」戊戌,以三恪汝州襄城縣令、襲介國公宇文頡太子率更令。己亥,詔戶部侍郎張昭遠、起居郎賈緯、秘書少監趙熙、吏部郎中鄭受益、左司員外郎李為光等同修唐史,仍以宰臣趙瑩監修。壬寅,以三白渠制置使張彖為給事中。戊申,詔侯伯來朝,君臣相見,賞宴貢奉,今後宜停。起居郎賈緯以所撰《唐年補錄》六十五卷上之,帝覽之嘉嘆,賜以器幣,仍付史館。《五代會要》:起居郎賈緯奏曰:「伏以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紀傳,德宗亦存實錄,武宗至濟陰廢帝凡六代,惟有《武宗實錄》一卷,餘皆闕略。臣今搜訪遺聞及耆舊傳說,編成六十五卷,目為《唐朝補遺錄》,以備將來史館修述。」癸丑,長安公主薨,帝之長女也,笄年降於駙馬楊承祚。帝悼惜之甚,輟視朝二日,追贈秦國公主。
14
夏四月庚寅朔,湖南奏,溪州刺史彭士愁、五溪酋長等乞降,已立銅柱於溪州,鑄誓狀於其上,以《五溪銅柱圖》上之。丙申,詔顯義指揮使劉康部下兵五百人放還淮海,即安州所俘也。己亥,虞部郎中知制誥楊昭儉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王松改御史中丞,禮部郎中馮玉改司門郎中、知制誥。辛丑,宰臣監修國史趙瑩奏:「奉詔差張昭遠等五人同修唐史,內起居郎賈緯丁憂去官,請以刑部侍郎呂琦、侍御史尹拙同與編修。」又奏:「史館所闕唐朝實錄,請下敕購求。」並從之。《五代會要》:監修國史趙瑩奏:「自李朝喪亂,迨五十年,四海沸騰,兩都淪覆,今之書府,百無二三。臣等近奉綸言,俾令撰述。褒貶或從於新意,纂修須案於舊章,既闕簡編,先虞漏略。今據史館所闕唐書實錄,請下敕命購求。況咸通中宰臣韋保衡與蔣伸、皇甫煥撰武宗、宣宗兩朝實錄,皆遇多事,或值播遷,雖聞撰述,未見流傳。其韋保衡、裴贄合有子孫,見居職任,或門生故吏,曾記纂修,聞此討論,諒多欣愜。請下三京諸道及內外臣僚,凡有將此數朝實錄詣闕進納,量其文武才能,不拘資地,除授一官。如卷帙不足,據數進納,亦請不次獎酬,以勸來者。自會昌至天祐垂六十年,其初李德裕平上黨,著武宗伐叛之書;其後康承訓定徐方,有武寧本末之傳。如此事類,記述頗多。請下中外臣僚及名儒宿學,有於此六十年內撰述得傳記及中書、銀臺、史館日曆、制敕冊書等,不限年月多少,並許詣闕進納。如年月稍多,記錄詳備,請特行簡拔,不限資序。臣與張昭遠等所撰《唐史》,敘本紀以綱帝業,列傳以述功臣,十誌以書刑政。所陳條例,請下所司。」從之。壬寅,以戶部員外郎、知制誥盧價為虞部郎中知制誥,以昭義節度副使陳元為光祿卿致仕。乙巳,齊、魯民饑,詔兗、鄆、青三州發廩賑貸。

列傳五 李崧 蘇逢吉 李鏻 龍敏 劉鼎 張允 任延皓

1
李崧,深州饒陽人。父舜卿,本州錄事參軍。崧幼而聰敏,十餘歲為文,家人奇之。弱冠,本府署為參軍。其父嘗謂宗人李鏻曰:「大醜生處,形奇氣異,前途應不居徒勞之地,賴吾兄誨激之。」大醜即崧之小字也。同光初,魏王繼岌為興聖宮使,兼領鎮州節鉞,崧以參軍從事。時推官李蕘掌書,崧見其起草不工,密謂掌事呂柔曰:「令公皇子,天下瞻望,至於尺牘往來,章表論列,稍須文理合宜。李侍御起草,未能盡善。」呂曰:「公試代為之。」呂得崧所作,示盧質、馮道,皆稱之。繇是擢為興聖宮巡官,獨掌奏記。莊宗入洛,授太常寺協律郎。王師伐蜀,繼岌為都統,以崧掌書記。蜀平,樞密使郭崇韜為宦官誣構,繼岌遂殺崇韜父子,外尚未知。崧白繼岌曰:「王何為作此危事?至於不容崇韜,至洛誅之未晚。今懸軍五千里,無咫尺書詔,便殺重臣,非謀也。」繼岌曰:「吾亦悔之。」崧召書吏三四人,登樓去梯,取黃紙矯寫詔書,倒使都統印發之。翌日,告諸軍,軍情稍定。及自蜀還,明宗革命,任圜以宰相判三司,用崧為鹽鐵推官,賜緋。丁內艱,歸鄉里。服闋,鎮帥範延光奏署掌書記。延光為樞密使,拜拾遺直樞密院,遷補闕起居郎尚書郎,充職如故。長興末,改翰林學士。清泰初,拜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

列傳十一 劉皞 張沆 張可復 於德辰 王延 申文炳 扈載 劉袞 賈緯 趙延乂 沈遘 李知損 孫晟

13
晉天福中,入為監察御史,改太常博士。緯常以史才自負,銳於編述,不樂曲臺之任,乃陳情於相座。又與監修國史趙瑩詩曰:「滿朝唯我相,秉柄無親讎,三年司大董,最切是編修,史才不易得,勤勤處處求。愚從年始立,東觀思優遊,昔時人未許,今來虛白頭,春臺與秋閣,往往興歸愁,信運北闕下,不系如虛舟。綿蕝非所好,一日疑三秋,何當適所願,便如升瀛洲。」未幾,轉屯田員外郎,改起居郎史館修撰。又謂瑩曰:「《唐史》一百三十卷,止於代宗,已下十餘朝未有正史,請與同職修之。」瑩以其言上奏,晉祖然之,謂李崧曰:「賈緯欲修《唐史》,如何?」對曰:「臣每見史官輩言,唐朝近百年來無實錄,既無根本,安能編紀。」緯聞崧言,頗怒,面責崧沮己。崧曰:「與公鄉人,理須相惜,此事非細,安敢輕言。」緯與宰臣論說不已。明年春,敕修《唐史》,緯在籍中。月餘,丁內艱,歸真定。開運初,服闋,復起居郎,修撰如故,尋以本官知制誥。緯長於記註,應用文筆,未能過人,而議論剛強,儕類不平之,因目之為「賈鐵嘴」。開運中,累遷中書舍人。契丹入京師,隨契丹至真定,後與公卿還朝,授左諫議大夫。緯以久次綸閣,比望丞郎之拜,及遷諫署,觖望彌甚。蘇逢吉監修國史,以緯頻投文字,甚知之,尋充史館修撰,判館事。乾祐中,受詔與王伸、竇儼修漢高祖實錄,緯以筆削為己任,然而褒貶之際,憎愛任情。晉相桑維翰執政日,薄緯之為人,不甚見禮,緯深銜之。及敘《維翰傳》:「身沒之後,有白金八千鋌,他物稱是。」翰林學士徐臺符,緯邑人也,與緯相善,謂緯曰:「切聞吾友書桑魏公白金之數,不亦多乎!但以十目所睹,不可厚誣。」緯不得已,改為白金數千錠。

志十一

38
後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諸寺監各請只置大卿監、祭酒、司業各一員,博士兩員,其餘官屬並請權停。惟太常寺事關大禮,大理寺事關刑法,除太常博士外,許更置丞一員。其王府及東宮官屬、司天五官正、奉御之類,凡不急司存,並請未議除授。其諸司郎中、員外郎,應有雙曹處,且署一員,左右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補闕、拾遣,各置一半。三院侍御史仍委御史中丞條理申奏,即日停罷。朝官仍各錄名氏,具罷任月日,留在中書,候見任官滿二十五個月,並據資品卻與除官。」從之。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