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舊五代史 |
條件: 提到「秦國公」 |
Total 5 |
《高祖紀二》
4 ![]() | 天福二年春正月甲寅朔,帝御文明殿受朝賀,仗衛如式。乙卯,日有蝕之。是夜,有赤白氣相間,如耕墾竹林之狀。自亥至醜,生北濁,過中天,明滅不定,遍二十八宿,徹曙方散。丁巳,故皇弟敬德、敬殷並贈太傅,皇子重乂、重進、重英並贈太保。右神武統軍康思立卒,輟視朝,贈太子少師。是日,詔曰:「唐莊宗陵名與國諱同,宜改為伊陵。應京畿及諸州縣,舊有唐朝諸帝陵,並真源等縣,並不為次赤,卻以畿甸緊望為定。其逐處縣令,不得以陵臺結銜。考滿日,依出選門官例指揮,隔任後準格例施行。其宋州、亳州節度使、刺史,落太清宮使副名額。」庚申,以前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王松為左諫議大夫,水部郎中王易簡本官知制誥。定州奏,契丹改幽州為南京。中書奏,請立宗廟,從之。以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和凝為禮部侍郎,依前充職。詔內外文武臣僚並與加恩,皇基初造,示普恩也。太子少保致仕華溫琪卒,贈太子太保。是日,詔:「應朝臣中有藉才特除外任者,秩滿無遺闕,將來擬官之時,在外一任同在朝一任升進。其就便自求外職及不是特達選任者,不在此限。」安州上言,節度使盧文進殺行軍副使,率部下親兵過淮。以前天平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王建立為平盧軍節度使,以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馮道兼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天雄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範延光改封秦國公,加食邑實封;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西平王李從嚴加食邑實封。 |
《太祖紀二》
1 ![]() | 廣順元年春二月癸巳朔,以樞密副使、尚書戶部侍郎範質為兵部侍郎,依前充職;以陳州刺史、判三司李穀為戶部侍郎,判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充街使翟光鄴為左千牛衛上將軍,充宣徽北院使;以宣徽北院使袁鳷為左武衛上將軍,充宣徽南院使;以左右金吾大將軍、充街使符彥琳為右監門上將軍。丁酉,以皇子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檢校右僕射、貴州刺史榮起復為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以右金吾上將軍薛可言為右龍武統軍,以左神武統軍安審約為左羽林統軍,以左驍衛上將軍趙贊為右羽林統軍,以太子太師致仕宋彥筠為左衛上將軍。詔移生吐渾族帳於潞州長子縣江豬嶺。己亥,以左武衛上將軍劉遂凝為左神武統軍,以左衛上將軍焦繼勛為右神武統軍,以左領軍衛上將軍史佺為右衛上將軍。庚子,故吳國夫人張氏追贈貴妃;故皇第三女追封樂安公主;故第二子青哥贈太保,賜名侗;第三子意哥贈司空,賜名信;故長婦劉氏追封彭城郡夫人。皇侄三人:守筠贈左領軍將軍,改名願;奉超贈左監門將軍;定哥贈左千牛衛將軍,賜名遜。故皇孫三人:宜哥贈左驍衛大將軍,賜名誼;喜哥贈武衛大將軍,賜名誠;三哥贈左領衛大將軍,賜名諴。辛丑,西州回鶻遣使貢方物。前開封尹、魯國公侯益進封楚國公,前西京留守、莒國公李從敏進封秦國公,前西京留守王守恩進封莒國公。癸卯,以前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李濤為太子賓客。詔宣徽南院使袁鳷權知開封府事,以太子太保和凝為太子太傅。丙午,晉州王晏奏,河東劉崇遣偽招討使劉鈞、副招討使白截海,率步騎萬餘人來攻州城,以今月五日五道齊攻,率州兵拒之,賊軍傷死甚眾。《宋史·王晏傳》:劉崇侵晉州,晏閉關不出,設伏城上。並人以為怯,競攀堞而登,晏麾伏兵擊之,顛死者甚眾,遂焚橋遁。晏遣子漢倫追北數十里,斬首百餘級。內出寶玉器及金銀結縷、寶裝床幾、飲食之具數十,碎之於殿庭。帝謂侍臣曰:「凡為帝王,安用此!」仍詔所司,凡珍華悅目之物,不得入宮。先是,回鶻間歲入貢,禁民不得與蕃人市易寶貨,至是一聽私便交易,官不禁詰。丁未,左千牛將軍朱憲使契丹回。契丹主烏裕遣使郭濟獻良馬一駟,賀登極。戊申,詔曰:「朕祗膺景命,奄有中區,每思順物之情,從眾之欲。將使照臨之下,多寄食僦舍之徒;歲月之間,動懷土念家之思。宜循大體,用革前規。應諸道州府,有前資朝官居住,如未赴京,不得發遣。其行軍副使已下,幕職州縣官等,得替求官,自有月限,年月未滿,一聽外居。如非時詔征,不在此限。」己酉,有司議立四親廟,從之。辛亥,以太子少傅楊凝式為太子少師,以太常卿張昭為戶部尚書,以尚書左丞王易為禮部尚書,以兵部侍郎邊蔚為太常卿,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魚崇諒為工部侍郎充職,以戶部侍郎韋勛為兵部侍郎,以刑部侍郎邊歸讜為戶部侍郎,以禮部侍郎司徒詡為刑部侍郎,以秘書監趙上交為禮部侍郎,以兵部尚書王仁裕為太子少保,以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張沆為刑部尚書充職,以尚書右丞田敏為左丞,以吏部侍郎段希堯為工部尚書,以太子詹事馬裔孫為太子賓客。前鄜州節度使劉重進、前滑州節度使宋延渥,並加食邑。吐渾府留後王全德加檢校太保,充憲州刺史。隰州刺史許遷奏,河東賊軍劉筠自晉州引兵來攻州城,尋以州兵拒之,賊軍傷死者五百人,信宿遁去。丁已,以尚書左丞田敏充契丹國信使。回鶻遣使貢方物。己未,天德軍節度使、虢國公郭勛加同平章事,以前宗正卿劉皞為衛尉卿。辛酉,以衛尉卿邊光範為秘書監,以前吏部侍郎李詳為吏部侍郎,以前戶部侍郎顏衎為尚書右丞。 |
《列傳三 高行周子懷德 安審琦 安審暉 安審信 李從敏 鄭仁誨 張彥成 安叔千 宋彥筠》
13 ![]() | 長興初,移鎮宋州。唐末帝起兵於鳳翔,其子重吉為亳州防禦使,從敏承朝廷命害之。清泰中,從敏與洋王從璋並罷歸第,待之甚薄。嘗宮中同飲,既醉,末帝謂從璋、從敏曰:「爾等何物,處雄藩大鎮!」二人大懼,賴曹太后見之,叱曰:「官家醉,爾輩速出去!」方得解。晉祖革命,降封莒國公,再領陜州,尋移鎮上黨,入為右龍武統軍,出為河陽節度使。漢祖入汴,移授西京留守,累官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隱帝即位,就加兼侍中,改封秦國公。歲餘,以王守恩代還。廣順元年春,以疾卒,年五十四。詔贈中書令,謚曰恭惠。 |
《列傳六 馮道》
7 ![]() | 余階自將仕郎,轉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授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宏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明宗皇帝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官自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正官自行臺中書舍人,再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僕射,三為司空,兩在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爵自開國男至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勛自柱國至上柱國。功臣名自經邦致理翊贊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聖功臣。 |
《世襲列傳一 李茂貞 高萬興 韓遜 李仁福》
5 ![]() | 從嚴,茂貞之長子也。未冠,授諮議參軍,賜緋魚袋,尋還領彭州副使、鳳翔衙內都指揮使。天復中,自秦王府行軍司馬、檢校太傅出為涇州兩使留後。茂貞尋承制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待中,四鎮北庭行軍、彰義軍節度使。及唐莊宗平梁,茂貞令從嚴入覲,制加從嚴兼中書令。俄而茂貞薨,遣奏權知鳳翔軍府事,詔起復,授鳳翔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三年九月,以魏王繼岌伐蜀,詔充供軍轉運應接使。四年正月,蜀平,繼岌命部署王衍一行東下,至岐,監軍使柴重厚不與符印,促令赴闕。從嚴至華下,聞內難歸鎮,明宗詔誅重厚,從嚴以軍民不擾,重厚之力也,不以前事為隙,上表論救,事雖不允,時議嘉之。天成元年五月,制落起復,加檢校太師。其年九月,敕曰:「李從嚴等世聯宗屬,任重藩宣,慶善有稱,忠勤甚著。既預維城之列,宜新定體之文,是降寵光,以隆惇敘,俾煥成家之美,貴從猶子之規,宜於『嚴』、『昶』、『照』上改稱『從』。」自長興元年,明宗有事於南郊,從嚴入覲,禮畢,移鎮汴州。四年,復入覲,改天平軍節度使。及唐末帝起兵於岐下,盡取從嚴家財器仗,以助軍須。末帝發離岐城,吏民扣馬,乞以從嚴為帥,末帝許之。清泰初,即以從嚴復為鳳翔節度使,仍封秦國公。晉高祖登極,繼封秦王、岐王,累食邑至一萬五千戶,食實封一千五百戶。少帝嗣位,加守太保。開運三年冬,卒於鎮,年四十有九。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