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元史 |
條件: 提到「判官」 |
Total 6 |
《本紀第十七:世祖十四》
11 ![]() | 九月己未朔,治書侍御史裴居安言:「月的迷失遇盜起不即加兵,盜去乃延誅平民。」詔臺院遣官按問之。辛酉,詔諭安南國陳日燇使親入朝。選湖南道宣慰副使梁曾,授吏部尚書,佩三珠虎符,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陳孚,授禮部郎中,佩金符,同使安南。山東東西道廉訪司劾:「宣慰使樂實盜庫鈔百二十錠,買庫銀九百五十兩,官局私造弓勒等物,受屯田鈔百八十錠,樂實宜解職。」從之。丁卯,中書省臣言:「茆灊、十圍、安化等新附洞蠻凡八萬,宜設管軍民司,以其土人蒙意、蒙世、莫仲文為長官,以呂天佑、塔不帶為達魯花赤。八番斡羅思招附光蘭州洞蠻,宜置定遠府,就用其所舉禿幹、高守文、黃世曾、燕只哥為達魯花赤、知府、同知、判官。」制曰:「可。」癸酉,徙沔州治鐸水縣,廢新得州置通江縣,復漢州綿竹縣。沙州、瓜州民徙甘州,詔於甘、肅兩界,畫地使耕,無力者則給以牛具農器。寧夏戶口繁多,而土田半蓺紅花,詔令盡種穀麥,以補民食。丁丑,以平灤路大水且霜,免田租二萬四千四十一石。辛巳,太白犯南斗。罷雲南行臺,徙置西川,設雲南廉訪司。壬午,水達達、女直民戶由反地驅出者,押回本地,分置萬夫、千夫、百夫內屯田。甲申,烏思藏宣慰司言:「由必里公反後,站驛遂絕,民貧無可供億。」命給烏思藏五驛各馬百、牛二百、羊五百,皆以銀;軍七百三十六戶,戶銀百五十五。丁亥,從宣政院言,置烏思藏納里速古兒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 |
《卷六十四:河渠一》
64 ![]() | 延祐七年十一月,真定路言:「真定縣城南滹沱河,北決隄,浸近城,每歲修築。聞其源本微,與冶河不相通,後二水合,其勢遂猛,屢壞金大隄為患。本路達魯花赤哈散於至元三十年言,準引闢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河水十退三四。至大元年七月,水漂南關百餘家,淤塞冶河口,其水復滹河。自後歲有潰決之患,略舉大德十年至皇慶元年,節次修隄,用卷掃葦草二百餘萬,官給夫糧備傭直百餘萬錠。及延祐元年三月至五月,修隄二百七十餘步,其明堂、判官、勉村三處,就用橋木為樁,征夫五百餘人,執役月餘不能畢。近年米價翔貴,民匱於食,有丁者正身應役,單丁者必須募人,人日傭直不下三五貫,前工未畢,後役叠至。至七月八日,又衝塌李玉飛等莊及木方、胡營等村三處隄,長一千二百四十步,申請委官相視,差夫築月隄。延祐二年,本路前總管馬思忽嘗闢冶河,已復湮塞。今歲霖雨,水溢北岸數處,浸沒田禾。其河元經康家莊村南流,不記歲月,徙於村北。數年修築,皆於隄北取土,故南高北低,水愈就下侵嚙。西至木方村,東至護城隄,數約二千餘步,比來春,必須修治。用樁梢築土隄,亦非永久之計。若浚木方村南舊湮枯河,引水南流,閘閉北岸河口,於南岸取土築隄,下至合頭村北與本河合,如此去城稍遠,庶可無患。」都水監差官相視,截河築隄,闊千餘步,新開古岸,止闊六十步,恐不能制禦千步之勢。若於北岸闕破低薄處,比元料,增夫力,葦草捲掃補築,便計葦草丁夫,若令責辦民間,緣今歲旱澇相仍,民食匱乏,擬均料各州縣上中戶,價錢及食米於官錢內支給。限二月二十日興工,役夫五千,為工十六萬七百一十九,度三十二日可畢。總計補築滹沱河北岸防水隄十處,長一千九百一十步,高闊不一,計三百四十萬七千七百五十尺,用推掃梯二十五,每梯用大檁三、小檁三,計大小檁一百五十,草三十五萬八百束,葦二十八萬六百四十束,梢柴七千二百束。 |
《卷九十:百官六》
132 ![]() | 左、右警巡二院,秩正六品,達魯花赤各一員,使各一員,副使、判官各三員,典史各三人,司吏各二十五人。至元六年置。領民事及供需,視大都路。大德五年,分置供需院,以副使、判官、典史各一員主之。 |
《卷九十一:百官七》
70 ![]() | 錄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戶民之事。中統二年,詔驗民戶,定為員數。二千戶以上,設錄事、司候、判官各一員;二千戶以下,省判官不置。至元二十年,置達魯花赤一員,省司候,以判官兼捕盜之事,典史一員。若城市民少,則不置司,歸之倚郭縣。在兩京,則為警巡院。獨杭州置四司,後省為左、右兩司。 |
《卷九十六:食貨四》
47 ![]() | 大都路達魯花赤,俸一百三十貫;總管同。副達魯花赤,一百二十貫。同知八十貫;治中同。判官,五十五貫。推官,五十貫。經歷,四十貫。知事,三十貫。提控案牘,二十五貫;照磨同。並中統鈔。 |
《卷一百七十七》
14 ![]() | 張昇,字伯高,其先定州人,後徙平州。升幼警敏過人,學語時,輒能辨字音,應對異於常兒;既長,力學,工文辭。至元二十九年,用薦者授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預修《世祖實錄》。升應奉翰林文字,尋升修撰,歷興文署令,遷太常博士。成宗崩,大臣承中旨,議奉徽號,饗宗廟,升曰:「在故典,凡有事于宗廟,必書嗣皇帝名,今將何書?」議遂寢。武宗即位,議躬祀禮,升據經引古,參酌時宜以對,帝嘉納之。至大初,改太常寺為太常禮儀院,即除升為判官。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