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89223"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冊府元龜
條件: 提到「孟宗
Total 1

卷五百十二

2
古之王者,建邦立制,設都鄙官府之治,分班爵品職之序,創刑典以詰暴慢,修禮範而別等威,百職並分,萬邦承式。乃設糾督之任,以專察舉之事,刺檢凶慝,糾正違繆,然後內外之政允鵂殄,持萌自塞者矣。天官經星,太徵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西曰執法。御史大夫之象,所以舉刺不法者也。三五之世,官簿散逸,靡得而詳焉。周監二代之制,春官之屬有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蒙宰,並掌王之贊書,非糾舉之任。而天官小宰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凡宮之糾禁。鄭康成為漢御史中丞之職,又有柱下史,老聃嘗為之。戰國有執史、執法之官,御史掌記事執法,掌糾彈之任秦、趙澠池之會,各命御史書其事。淳于髡謂齊王曰:執法在旁,御史在後,即其事也。秦置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有兩丞,其一御史丞。其一,御史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中丞亦謂之中執法。又有監御史,掌監都。漢因秦制叔孫通定儀,有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是也。武帝時,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不常置。元狩五年,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征和四年,置司隸校尉,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督大奸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常農,亦皆糾察之職《周禮》秋官有司隸,掌五隸之法。司隸,謂四翟之隸也,其名與漢同,而所職異。元帝初元四年,去司隸節。成帝元延四年,省其官。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比丞相置長史中丞,官職如故故事,選郡守相高第為之,任職者為丞相。哀帝初,復置司隸,無校尉之名,屬大司空,比司直。建平二年,復以大司空為禦史大夫,其任無改。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而御史中丞常為憲台之率謝靈運《晉書》載漢御史為憲臺,又有諸吏為加官。後漢遵用西京之制,唯諸吏之職無聞焉更始至長安,以隗囂御史大夫。光武中元元年,東巡太山,以張純為御史大夫,從封禪。又有治書侍御史二人,掌選明法律者為之。凡天下諸讞疑事,掌以法律當其是非蔡質《漢儀》曰:「選御史高第者補之」。胡廣曰:「孝宣感路溫舒,言秋季後請讞。時帝幸宣室齊居而決事,令侍御史二人治書,治書御史起於此。後因別置,與符節郎共平廷尉奏罪,當其輕重。又有蘭臺令史,掌書劾奏。建武中,復置司隸校尉領一州蔡質《漢儀》曰:「職在典京師,外部諸郡無所不糾。封侯、外戚三公以下無尊卑入宮,開中道稱使者,每會後到先去是也。,從事史十二人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者、功曹從事。主州選署及眾事者。別駕從事,主校尉。行部則奉引錄眾事,簿曹從事主財。喜臼、櫧、漵芯事,則置兵書從事,主兵事及所部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南常農、河內、河東凡七郡,郡各從事一人,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假佐二十五人主簿錄閣下事,省文書門。亭長,主州正門,功曹、書佐主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主平法律令、簿曹、書佐主簿書。其餘都官書佐及每郡國各有典郡書佐一人,各主一郡文書,以郡吏補。而侍御史二漢所掌凡五曹一曰令曹,掌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齊祀。四曰馬曹,掌廄馬。五曰乘曹,掌護駕。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御史大夫以郗慮為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又以御史大夫為司空自魏以前,御史大夫皆三公之職,非專主於風憲,而中丞常主憲臺彈糾不法。今並敘者,蓋詳述御史之職稱也,改中丞為宮正,後皆復舊名。侍御史八人,又置治書執法掌奏劾治書侍御史但掌律令。吳亦有御史大孫休永安元年,命大將軍孫榱溜。後又置左右御史大夫五年,以廷尉丁密、光祿勳孟宗分為之。晉初罷大夫,因漢制以中丞為臺主,置治書侍御史員四人。秦始四年,又置黃沙獄,治書侍御史一人,掌詔獄及廷尉不當者皆治之秩與中丞同。侍御史員九人,所掌有十三曹吏曹課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節曹、水曹、中壘曹、營軍曹、法曹、啦埽,又置殿中侍御史四人。(魏制,蘭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而司隸校尉之官,歷魏不替屬官有功曹都官曹從事、諸曹從事、部郡從事、主簿、錄事、門下書佐、省事、記室書佐、諸曹書佐、守從事、武猛從事等員,凡吏一百人,卒三十二人。又有尚書左丞,主臺內禁令,亦為彈糾之任漢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書,有四丞。後漢光武減其二為左、右丞。歷魏至晉不改,又有禁防御史魏、晉官品有此,亦蘭臺之職,後省黃沙治書侍御史。太康中,又省治書侍御史二員、江左省殿中侍御史二人侍御史所掌曹有課第曹,置庫曹,掌廄牧牛馬市租。後分曹置外左庫、內左庫。又有檢校御史孝武大元中,以吳崑為之,亦蘭臺之職。司隸校尉自元帝渡江,即罷其官其職即楊州刺史。宋因晉制,置御史丞一人,掌奏劾不法。治書侍御史掌舉劾官品第六以上侍御史十人文帝元嘉中,省外左庫,而內左庫直云左庫。孝武大明中復置,前廢帝景和元年又省。順帝初,省營軍,並水曹省算曹並法曹吏曹不置御史,凡十御史焉,而殿中侍御史遂廢。齊氏因之。梁國初建,又置大夫。天監元年,復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僚。皇太子以下,其在宮門行馬內違法者,皆糾彈之,雖在行馬外而監司不舉,亦得奏之自齊、梁皆謂中丞為南司。其侍御史員九人,復置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衛內事。陳氏因之。元魏之盛,建號北土,置御史中尉,乃中丞之職。又有治書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北齊御史臺置中尉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檢校御史十二,錄事四人自梁歷、後魏至北齊御史臺,或謂之為南臺。後周六官之建,改中丞為司憲中大夫,御史臺為司憲屬。秋官府置司憲上士二人,中士人數闕,下士八人。隋革周制,復置御史台避諱,改中丞為大夫,置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各十二人,錄事二人。煬帝大業三年,置主簿書二人掌印,及受事發辰,勾檢稽失漢張忠為大夫,置孫寶為主簿,後無聞焉。唐因隋制,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各置四人,監察御史置八人。貞觀二十二年,加殿中、監察各二人。高宗初,避諱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龍朔二年,改御史臺為憲台,大夫為大司憲,中丞為司憲大夫,咸亨元年複舊。光宅元年,改置左、右肅政台。左台專在京管百司及監軍旅、右臺案察京師外,文武官僚各置大夫、中丞一人,侍御史、殿中監察各二十人又置肅政臺使六人,略同御史尋廢。中宗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御史台。睿宗景愣年,廢右臺。明皇先天二年,復置右臺,停諸道按察使。其年,又置諸道按察使,罷右臺初置兩臺,每年春、秋發使,春曰風俗,秋曰廉察,以察州縣。已後奉敕乃巡,每年不出。開元之制,中丞加一人,侍御史置四人,主簿一人,錄事二人,令史十七人,書令史二十三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二人。殿中侍御史置六人,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八人,監察御史置十人,史三十四人侍御史年深者一人,判台事,知公廨雜事等次,知西推贓贖,三司受事、監奏定,糾察推理匭。殿中侍御史掌殿庭供奉之儀式。郊祀巡省,檢察彈糾。兩京城內分知左右巡。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寮,巡案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及監嶺南、黔府選補監決囚徒,忌齊行香分察尚書,六司知大府,司農出納監察、監議。館驛使本司直,門領訟,而侍御史六職。其三司理匭,則與給事中、中書舍人更直。朝堂受表,臺中唯四職推彈廨雜而已。又有內供奉裏、行裏使、推官之名貞觀末,置監察御史裏行。始太宗令馬周作監察御史裏行,遂置此名。中丞亦舊有裏行一人。武后文明元年,置殿中里行,以三員為定,其殿中第一人監倉第二人監庫,聖歷中加中丞內供奉一人,尋省。長安二年,始置侍御史,內供奉不得過正員之數。先天中,復增御史中丞內供奉一人。開元二十二年三月,以中丞為京畿採訪處置使,自是不改,乃古司隸之任。其後知雜御史多以省官兼之,監察裏行及試,以七員為定。開元初,又置侍御史裏使、殿中裏使等官裏行同無員數,尋罷。建中三年,又置推官二人,與本推御史同推覆。興元元年罷推官,以殿中第一同知東推,第二同知西推。其後遂有四推之名,曰臺一,推台二推,殿一推,殿二推。尚書左、右丞掌糾舉憲章,御史糾劾不當者兼得彈奏,亦憲官之任也。東都留司置御史臺中丞、侍御史各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三人大歷後,多以留臺中丞兼東都、畿汝觀察處置使。元和後,但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共主留臺之務,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備馬。五代憲臺之制,皆因其舊,而員多不備其四推但以御史從士配之。晉天福初,罷省郎、知雜,但委年深御史。開運二年,復以省郎兼之。稽夫處風憲之任,當繩糾之職,乘驄簪豸車服之異等,霜簡白筆,職業之尤重,所以振肅內外,提正綱紀,故其選任之際,必加精擇。其有克揚雋望,以著乎威棱。內蘊剛志,允歸乎正直。典章之廢,墜務於修舉。臣工之頗僻,行於案劾,居官有塞職之舉,事上顯盡忠之節,斯皆無忝厥位,休有烈光。至乃以殘虐為事,唯阿曲是圖,希媚以合上之旨,巧誣以致人之罪,以至不稱其服,彰於外議,罔慎,所履,蒙於朝譴,斯固歸於為惡,自貽乎伊戚。其或善行昭著,時應寵賞,寮き參佐,形於論拔者,亦皆類而次之。凡憲部十有五門。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