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86100"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經學歷史
條件: 提到「國子祭酒
Total 2

經學歷史

61
唐太宗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穎達既卒,博士馬嘉運駮其所定義疏之失,有詔更定,未就。永徽二年,詔諸臣復考證之,就加增損。永徽四年,頒孔穎達《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自唐至宋,明經取士,皆遵此本。夫漢帝稱制臨決,尚未定為全書;博士分門授徒,亦非止一家數;以經學論,未有統一若此之大且久者。此經學之又一變也。其所定五經疏,《易》主王注,《書》主孔傳,《左氏》主杜解;鄭注《易》、《書》,服注《左氏》,皆置不取。論者責其朱紫無別,真贗莫分,唐初編定諸儒誠不得辭其咎。而據《隋經籍志》,鄭注《易》、《書》,服注《左氏》,在隋已浸微將絕,則在唐初已成「廣陵散」矣。北學既并於南,人情各安所習;諸儒之棄彼取此,蓋亦因一時之好尚,定一代之規模。猶之唐行詩賦,本煬帝科舉之遺;明用時文,沿元人經疑之式。名為新義,實襲舊文。《尚書舜典》疏云:「鞭刑,……大隋造律,方始廢之。」《呂刑》疏云:「大隋開皇之初,始除男子宮刑。」以唐人而稱大隋,此沿襲二劉之明證。是則作奏雖工,葛龔之名未去;建國有制,節度之榜猶存。疏失可嗤,不能為諸儒解矣。
65
唐以《易》、《書》、《詩》、三《禮》、三《傳》合為九經,取士。《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公羊》為中經,《周易》、《尚書》、《儀禮》、《榖梁》為小經。以經文多少分大中小三等,取士之法不得不然。開元八年,國子司業李元上言:「三《禮》、三《傳》及《毛詩》、《尚書》、《周易》等,並聖賢微旨,生人教業。……今明經所習,務在出身。咸以《禮記》文少,人皆競讀。《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莊敬之楷模;《公羊》、《榖梁》,歷代宗習。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四經殆絕。事資訓誘,不可因循。」開元十六年,楊瑒為國子祭酒,奏言:「今明經習《左氏》者十無二三。……又《周禮》、《儀禮》、《公羊》、《榖梁》殆將絕廢,……請量加優獎。」據此二說,則唐之盛時,諸經已多束閣。蓋大經,《左氏》文多於《禮記》,故多習《禮記》,不習《左氏》。中、小經,《周禮》、《儀禮》、《公羊》、《榖梁》難於《易》、《書》、《詩》,故多習《易》、《書》、《詩》,不習《周禮》、《儀禮》、《公羊》、《榖梁》。此所以四經殆絕也。唐帖經課試之法,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為通。專攷記誦,而不求其義,故明經不為世重,而偏重進士。宋初因唐明經之法,王安石改用墨義,是為空衍義理之始,元、明經義時文之濫觴。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