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28138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東槎紀略
條件: 提到「總兵
Total 3

卷一

24
道光三年五月,總督趙文恪公檄臺灣鎮道府曰:「臺北道遠,郡兵難以遙制,北路副將駐彰化,尚覺鞭長莫及,艋舺遊擊所轄洋面尤寬,兼轄陸路,未免顧此失彼,蘭廳有事,恐難策應。今欲以北路副將移駐竹塹,改右營守備為中營,抽撥彰化額兵二百、艋舺額兵一百歸竹塹守備,隨副將駐劄;改彰化都司為北路左營,改艋舺守備為北路右營,同蘭營守備四營統歸副將轄;其嘉義都司改歸郡中城守參將轄。如此,則南可以應彰化,北可以應噶瑪蘭,形勢始為扼要,而艋舺水師遊擊亦得專事洋面,水陸兩路,均可得力矣。蘭境新開額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戰守兵四百名,其地逼近生番,兵力尚薄;擬增設都司一員駐五圍城內,守備移駐頭圍,千總移駐三貂,復設在城千總一員、外委二員、戰兵一百二十名、守兵八十名,庶巡防周密。其俸薪、養廉、馬乾、兵餉,就蘭廳正供餘租支給,不敷則以鹽課、稅契留支。此項額兵,毋庸內遣,可自臺灣城守、嘉義二營抽發。衙署兵房移建增設,費如何籌,其悉心會議。」總兵觀公喜議將遵檄,而水師提督在臺,謂是減艋舺水師事權也,北路副將亦貪彰化富庶,不願移營。道府惑其說,乃覆議請北協駐彰化如故,改艋舺遊擊為參將以大其階,撥城守、北左、艋舺三營兵三百入蘭,增設都司、千總如檄。其撥兵、分汛、廉俸、糧餉,皆未籌也。
28
道光三年,鹿港行商求與淡水之八里坌口分船配載。趙文恪公行鎮道府議。四年正月,方傳穟署臺道,以問鹿港同知鄧傳安、署淡水同知龐周,皆言兵商之困。傳穟乃與總兵觀公喜議覆曰:「臺灣三口對渡:鹿耳門與同安、廈門對,鹿港與泉州、蚶江對,八里坌與福州五虎門對。戍兵往來,本可量地配載,徒為向例廈門臺郡點驗之故,跋涉迂途。臺灣北協中、左、右三營兵三千一百十名,艋舺參將水陸二營並蘭營新舊兵二千二百一十四名,凡五千三百五十四名,盡由鹿港一口配舟,八里坌并無配載。商人苦樂不均,且帶弁有賠墊之苦,亦難責其鈐束。官與兵、商三者皆不便,亟宜量為變通。請以蘭、艋、滬尾、北右四營中上府兵二千二百四十一名,改由艋舺參將點驗,自八里坌配渡,徑入五虎門。四營中下府兵與北協三營兵仍由鹿港如故。其內地換班來臺,應撥蘭、艋、滬尾、北右四營者,亦請以督標、福協、延建、邵汀、福寧、長福、海壇、閩安、羅源、連江、桐山、楓嶺、烽火諸營上府兵由督協或福協點驗,合閩安協酌撥福寧、烽火、閩安諸營水師哨船配載,有不敷,令福防同知封僱商船協載,均自五虎門竟渡八里坌登岸,由艋舺參將點驗,分收各營;仍如鹿耳門向例,即順載戍滿各兵回內。商船每兵一名,減配官榖三斗。惟蘭營中有興化兵數十名,雖非上府,而距福州甚近,且素與漳泉兵不和,請皆由省點驗配載;戍滿之日,亦由艋舺參將點驗,自八里坌配渡歸營。如此,則戍兵來往,無跋涉之勞,帶兵可免賠墊之苦,而商船亦不致偏困之嗟矣。」文恪公如議奏入,遂以施行。今載兵冊於後,以見臺營大略,俾考營制者有所稽焉。艋舺營參將轄艋舺陸營兵七百七名。羅源營兵一百七名,內外委一員;桐山營兵七十名,內外委一員;長福營右軍兵三十六名,內額外一員;福寧鎮右營兵一十八名,內外委一員;建寧鎮中營兵一十六名,內外委一員;督標右營額外一員;楓嶺營兵六名;延平協右營兵一十三名。右艋舺營舊額上府兵二百六十七名。海壇鎮右營兵一十八名;海壇鎮左營兵四十六名;烽火營兵一十八名;閩安協左營兵三十三名;閩安協右營兵五十名;督標水師營兵五十名。右艋舺營新撥入上府兵二百一十五名。艋舺營參將轄滬尾水師營兵七百七名。督標水師營兵一十五名;海壇鎮左營兵五十六名,內外委一員;海壇鎮右營兵五十九名;烽火門營兵二百四十四名,內外委一員;福寧鎮左營兵一十九名,內額外一員;閩安協左營兵二十一名;閩安協右營兵二十一名。右滬尾水師營上府兵四百三十五名。艋舺營參將轄噶瑪蘭營新舊兵七百二名。延平協左營兵四十二名,內外委一員;延平協右營兵四十一名,內外委一員;建寧鎮中營兵四十二名;建寧鎮左營兵四十一名;建寧鎮右營兵四十一名;汀州營中營兵三十五名;汀州營左營兵三十六名;汀州鎮右營兵三十七名,內額外一員;邵武協左營兵四十一名,內額外一員;邵武協右營兵四十一名,內額外一員。右噶瑪蘭營舊額上府兵三百九十七名。福寧鎮右營兵三十三名;海壇鎮右營兵七名;建寧鎮中營兵一十四名;建寧鎮左營兵十名;建寧鎮右營兵六名;福寧鎮中營兵三十名;連江營兵五十名;長福營右軍兵五十名;羅源營兵三十五名;長福營左軍兵十名;連江營兵十二名;延平左營兵十三名;興化協左營兵十五名;興化協右營兵十五名。右噶瑪蘭營新撥上府兵三百名。北路協轄竹塹右營兵七百二十六名。福寧鎮中營外委一名;福寧鎮右營兵一百三十三名,內外委一員;福州協右軍兵一十八名;建寧鎮右營兵一百六十四名,內外委一員;長福營左軍兵七十三名,內外委一員;桐山營兵一百零五名;楓嶺營兵一百零八名,內外委一員;海壇鎮左營兵二十二名。右北路右營上府兵六百二十四名。以上艋舺、滬尾、噶瑪蘭、北路,凡四營上府兵二千二百四十一名,由八里坌配渡入五虎門。艋舺參將轄艋舺陸營內:金門鎮左營兵五十名;金門鎮右營兵五十名,水提標中營兵二十五名;水提標左營兵二十五名;水提標右營兵二十五名;水提標前營兵二十五名;水提標後營兵二十五名。右艋舺營新撥下府兵二百二十五名。艋舺參將轄滬尾水師營內:銅山營兵七十九名,內額外一員;金門鎮右營兵二十六名,內外委一員,額外一員;水提標中營兵二十三名;水提標左營兵二十三名;水提標右營兵二十四名,內外委一員;水提標前營兵二十三名;水提標後營兵二十三名;金門鎮左營兵二十四名;南澳鎮左營兵二十七名。右滬尾營下府水師兵二百七十二名。北路協轄竹塹右營內:陸提標前營兵五十四名,內外委一員;陸提標後營兵四十三名,內外委一員,額外二員;漳州鎮右營兵五名。右北路右營下府兵一百零二名。合前蘭、舺三營,共下府兵五百九十九名,仍由鹿港配渡蚶江。
41
道光三年七月臺灣大風雨,鹿耳門內,海沙驟長,變為陸地。四年三月總兵觀喜、署道方傳穟、署府鄧傳安上議,建砲臺于鹿耳門,其略曰:「臺灣孤懸海外,屏幛四省,郡城根本重地,設險預防,尤為緊要。鹿耳門一口,百餘年來,號稱天險者,蓋外洋至此,波濤浩瀚,不見口門,水底沙線橫亙,舟行一經擱淺,立時破碎。其中港門深僅丈餘,非插標乘潮,不可出入。此險之在外者也。口內出水沙線二道,橫亙南北,為其內戶。南線又名北線尾,大船入口更易。小船循此線內東南行二十里,過安平鎮,為入郡咽喉。更東十里,然後達郡。北線又名海翁隙,其內可泊大船。自此至岸,亦二十餘里,為郡北之州仔尾及嘉義縣地,水深浪湧,舟不能近,無由登陸。此險之在內者也。往時偽鄭重兵,皆守安平,恃鹿耳門之險,不為設防;王師平臺,乘潮一入,鄭氏面縳輸誠。朱逆之亂,郡城已陷,賊亦恃此門不為設備;大兵再入,朱逆授首。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