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清史稿 |
條件: 提到「萬斯大」 |
Total 17 |
《志一百二十 藝文一 經部》
《志一百二十二 藝文三 子部》
《列傳二百六十八》
2 ![]() | 顧炎武張爾岐馬驌萬斯大兄斯選子經侄言 |
21 ![]() | 萬斯大,字充宗,鄞縣人。父泰,明崇禎丙子舉人,與陸符齊名。寧波文學風氣,泰實開之。以經、史分授諸子,使從黃宗羲游,各名一家。 |
22 ![]() | 斯大治經,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其為學尤精春秋、三禮。於春秋,則有專傳論世、屬辭比事、原情定罪諸義;於三禮,則有論社、論禘、論祖宗、論明堂泰壇、論喪服諸義;其辨正商、周改月改時,周詩周正及兄弟同昭穆,皆極確實。宗法十餘篇,亦頗見推衍。答應撝謙書,辨治朝無堂,尤為精覈。根柢三禮,以釋三傳,較宋、元以後空談書法者殊。然其說經以新見長,亦以鑿見短,置其非存其是,未始非一家之學。 |
23 ![]() | 斯大性剛毅,慕義若渴。明臣張煌言死後棄骨荒郊,斯大葬之南屏。父執陸符死無後,斯大為葬其兩世六棺。所著有學春秋隨筆十卷,學禮質疑二卷,儀禮商三卷,禮記偶箋三卷,周官辨非二卷。康熙二十二年,卒,年六十。 |
25 ![]() | 斯大子經,字授一。黃宗羲移證人書院於鄞,申明劉宗周之學。經侍席末,與聞其教。及長,傳父、叔及兄言之學,又學於應手為謙、閻若璩。康熙四十二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五十年,充山西鄉試副考官。五十三年,提督貴州學政。及還,以派修通州城工罄其家。素工分隸,經乃賣所作字,得錢給朝夕。晚增補斯大禮記集解數萬言,春秋定、哀二公未畢,又續纂數萬言。又重修斯同列代紀年,又續纂兄言尚書說、明史舉要,皆先代未成之書。乾隆初,舉博學鴻詞科,不就。年八十二,家遭大火,遺書悉焚。經終日涕洟,自以為負罪先人,逾年卒。著有分隸偶存二卷。 |
78 ![]() | 褚寅亮,字搢升,長洲人。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官至刑部員外郎。寅亮少以博雅名,心思精銳,於史書魯魚,一見便能訂其誤謬。中年覃精經術,一以注疏為歸。從事禮經幾三十年,墨守家法,專主鄭學。鄭氏周禮、禮記注,妄庸人群起嗤點之,獨儀禮為孤學,能發揮者固絕無,而謬加指摘者亦尚少。惟敖繼公集說,多巧竄經文,陰就己說。後儒苦經注難讀,喜其平易,無疵之者。萬斯大、沈彤於鄭注亦多所糾駮,至張爾岐、馬駉但粗為演繹,其於敖氏之似是而非,均未能正其失也。寅亮著儀禮管見三卷,於敖氏洞見其癥結,驅豁其雺霧。 |
《列傳二百六十九》
46 ![]() | 循博聞強記,識力精卓。每遇一書,無論隱奧平衍,必究其源,以故經史、歷算、聲音、訓詁無所不精。幼好易,父問小畜「密雲」二語何以復見於小過,循反復其故不可得。既學洞淵九容之術,乃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漸能理解,著易通釋二十卷。自謂所悟得者,一曰哦曰旁通,二曰相錯,三曰時行。又以古之精通易理,深得羲、文、周、孔之恉者,莫如孟子。生孟子後,能深知其學者,莫如趙氏。偽疏踳駮,未能發明,著孟子正義三十卷。謂為孟子作疏,其難有十,然近代通儒,已得八九。因博採諸家之說,而下以己意,合孔、孟相傳之正恉,又著六經補疏二十卷。以說漢易者每屏王弼,然弼解箕子用趙賓說,讀彭為旁,借雍為甕,通孚為浮,解斯為廝,蓋以六書通借。其解經之法,未遠於馬、鄭諸儒,為周易王注補疏二卷。以尚書偽孔傳說之善者,如金縢「我之不闢」,訓闢為法,居東即東征,罪人即管、蔡,大誥周公不自稱王,而稱成王之命,皆非馬、鄭所能及,為尚書孔氏傳補疏二卷。以詩毛、鄭義有異同,正義往往雜鄭於毛,比毛於鄭,為毛詩鄭氏箋補疏五卷。以左氏傳「稱君君無道,稱臣臣之罪」,杜預揚其詞而暢衍之,預為司馬懿女壻,目見成濟之事,將以為司馬飾,即用以為己飾。萬斯大、惠士奇、顧棟高等未能摘奸而發覆,為春秋傳杜氏集解補疏五卷。以禮以時為大,訓詁名物,亦所宜究,為禮記鄭氏注補疏三卷。以論語一書,發明羲、文、周公之恉,參伍錯綜,引申觸類,亦與易例同,為論語何氏集解補疏三卷。合之為二十卷。又錄當世通儒說尚書者四十一家,書五十七部,仿衛湜禮記之例,以時之先後為序,得四十卷,曰書義叢鈔。又著禹貢鄭注釋一卷,毛詩地理釋四卷,毛詩鳥獸草木蟲魚釋十一卷,陸璣疏考證一卷,群經宮室圖二卷,論語通釋一卷。又著有雕菰樓文集二十四卷,詞三卷,詩話一卷。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