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正在开发新型速射机枪,来突破武器系统的界限。(取自X平台)
️China’s “Metal Storm” Gun Fires 450,000 Rounds Per Minute
— War Intel (@warintel4u) March 28, 2025
China is developing an advanced machine gun to counter hypersonic threats, featuring coil-based ignition, smart bullets, and disposable barrels. pic.twitter.com/bpOHCx9zzB
中国正在开发新型速射机枪,来突破武器系统的界限。由中国北方大学研制的“金属风暴”(Metal Storm)多管武器系统,射速可达每分钟45万发,远超美国“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Phalanx CIWS)的4500发,专为拦截极音速武器设计。
与传统防御系统相比,“金属风暴”透过高密度的火力覆盖,来提高拦截成功率,可能改变未来防御模式,替中国在极音速武器竞赛中提供战略优势。
美国军闻网站Army Recognition报导,中国正在研发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机枪,旨在应对现代战争中最艰钜的挑战之一:极音速武器。作为“金属风暴”(Metal Storm)计划下的多管武器系统,中国新开发的这项武器系统据称火力超越美国海军的“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Phalanx CIWS),替拦截和消除极音速威胁提供高速、大容量的解决方案。
与传统机枪或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不同,中国的“金属风暴”配备至少5根枪管,而且射速“无与伦比”,每管每分钟最高可达45万发。这种巨大的火力是透过“堆叠弹丸”设计实现的,多发子弹装入单个枪管,并使用非接触式电磁线圈点火系统依次发射。每次射击仅需17.5微秒,让武器能够立即对高速威胁作出反应。
为了控制这么高的射击率产生的高热量和压力,“金属风暴”把1次性枪管与可重装的弹匣组合在一起,还使用嵌入微型感测器和数据芯片的人工智能(AI)弹药,从而提高准确性和系统诊断。
“堆叠弹丸”的概念不完全是新的,它以奥德怀尔(Mike O'Dwyer)在1990年代开发的澳洲“金属风暴”为基础,这款系统也採用电子发射、叠加负载,来实现无与伦比的射击率,但却存在热管理和控制等问题,最终停产。中国版本则已利用材料科学、数位控制系统和电磁点火等更先进的技术,克服这些限制。
“金属风暴”还具有多种平台的整合潜力,包括陆基防空系统、机动地面车辆和海军战舰,可在解放军的地面部队和海军舰队中部署这款系统,特别是在驱逐舰和巡防舰上,因为拦截高速威胁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与美国海军的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Phalanx CIWS)或俄罗斯的铠甲-S1(Pantsir-S1)防空导弹等系统相比,“金属风暴”採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方阵系统搭载1门20公厘加特林机枪,以每分钟约4500发的速度,来拦截导弹和飞机,并依靠雷达和红外线感测器,来获取并追踪目标,但受到机械及弹药容量的限制。
Pantsir-S1系统则结合机关砲与导弹,来应对空中威胁,但严重依赖导引瞄准和重新装填时间。相较之下,金属风暴则倾向採用纯粹的射击体积方法,形成1道“密集的弹牆”,可以透过“机率饱和”来消灭目标,而不仅仅是透过精确打击。
这种大容量、低成本的动能拦截原则,对极音速威胁尤其有效,因为极音速威胁的速度、高度变化和机动性,极难追踪和应对。极音速导弹的速度超过5马赫,对于传统防御系统来说,反应时间非常短。金属风暴的超高射速,加上智慧弹药和潜在的AI集成,可以大大增加在这关键的几秒钟内成功拦截的机会。
这种系统的研发体现中国对现代战争中不对称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战略重点。随著其他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和北约成员国)对极音速武器的投资,防御方面的竞赛也同样激烈,像是能量武器、新型雷达系统和AI增强型拦截器。如此背景之下,中国的金属风暴可能在将来成为应对极音速导弹威胁、可扩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如果中国成功部署,这种武器可能重新定义短程防空理论,在以毫秒为单位的战斗场景中,提供决定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