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教義如何落地?
送交者: 生命季刊 2024年11月14日09:06:55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教義如何落地?

 

文/閆柱

生命季刊專稿

 

音頻為李慕溪弟兄朗讀:


 

教會如果不持守純正教義,就會偏離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福音,以至於受時代潮流裹挾,甚至被異端侵襲;教會如果不持守純正教義,同工可能難以產生合一事奉的力量。一句話,歷代聖徒基於聖經所總結的純正教義,是神護理教會的有效管道,也是保守神兒女將信仰紮根在基督磐石上的有力助手。

 

教義在當下的家庭教會

可喜的是,隨着家庭教會的成長和轉型,越來越多的牧者同工意識到,純正教義在教會建造中的寶貴价值。他們嘗試在使徒信經等信經上汲取營養,用宗教改革和大覺醒時期所總結的信仰告白或要理問答裝備會眾。

 

遺憾的是,一些教會照搬信仰告白,卻沒有給出合乎聖經的解釋;一些弟兄姊妹很樂意學習教義,卻始終抓不住教義的精髓所在。所導致的局面是:大家認同教義富有價值,但它仿佛只是馬路邊一塊塊堆砌的煤炭,發揮不出光和熱的作用。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從根本上說,是教義與現實產生了割裂——教義的學習沒有與現實生活有效結合起來。當教義既不能解釋現實世界,又不能指導聖徒的生活,它頂多是一套前人總結的理性說辭,一堆難以下咽的硬骨頭,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生機活力。所以,當弟兄姊妹一味生硬地學習教義,無法體會在基督里的甘甜,反倒皺着眉頭如同嚼蠟。

 

那麼,我們如何傳承先賢們所總結的教義,甚至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和提煉呢?我們如何讓教義在教會生活中落地,以至於讓它重新煥發生命力呢?筆者給出兩個建議:一是探索改教家們為什麼提煉教義;二是思想如何讓教義向這個世代說話。

 

改教家為什麼提煉教義?

 

蒂莫西·喬治在《改教家的神學思想》裡介紹了幾位神學家在宗教改革時期所做出的努力。筆者留意到,在羅馬天主教和教皇特權的背景下,與那個時代有思想的普通信徒一樣,改教家們的生命極度痛苦:他們嘗試用羅馬教會的體系完成個人救贖,卻發現離基督越來越遠。在絕望中,他們深入查考聖經,重新審視所處的世代,提煉出了挑戰那個世代卻符合聖經的教義,以至於帶領無數信徒從真理上釋放出來。

 

 

馬丁·路德(1483-1546)用因信稱義回應贖罪券。在真正明白福音之前,路德經歷了漫長的生命黑夜。起初,他遵循修道士的做法,努力讓上帝滿意,但祈禱、禁食、守夜、做善工,這麼多努力卻給他帶來知識與良心的焦慮不安。當羅馬天主教會用贖罪券提供虛假的救贖幻影時,他經歷了幾年的掙扎,從羅馬書上看到了信心是聖靈賜下的恩典,是接收稱義的器皿。因信稱義粉碎了整個善工神學特別是贖罪券的本身,也幫助修士和修女們從焦慮中釋放出來。

 

茨溫利(1484-1531)用聖經權威對抗傳統習俗。在那個時代,崇拜聖徒和馬利亞,舉行名目繁多的儀式,偏離了真道。茨溫利發現人們只是依靠“腳手架”並相信這些“腳手架”能讓他們得救,卻不從一位真正的上帝身上尋求救恩。後來,他用奧古斯丁的話宣布支持唯獨聖經的原則,“讓聖經做你的師傅、老師和嚮導,”而不是讓某些人來誤導你。茨溫利的努力是讓聖經權威被高舉,正如坎貝爾說:聖經說話的地方,我們說話;聖經沉默的地方,我們沉默。

 

加爾文(1509-1564)用護理教義解讀環境的不確定性。加爾文所總結的教義,當然不只是護理,但是護理教義回應了當時兩種流行的錯誤思想:宿命論和自然神論。宿命論認為一切事件都由自然的必然性統治,而自然神論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後任憑它自行運轉。為回擊這兩種謬論,加爾文提出,在上帝那裡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祂有效、積極並不停地管理所造的世界;同時,祂使用了人類的謹慎作為保護生命的手段。護理的教義不但沒有讓人面對苦難時消極退縮,反而在危難關頭幫助聖徒堅忍到底。

 

 

丁道爾(1494-1536)用人能理解的方式傳播聖經。在丁道爾之前的一千多年裡,歐洲基督教界所使用的主要是拉丁文聖經。可以想象,對於廣大普通信徒來說,聖經既讀不懂,也聽不懂。離奇的是,英國國教禁止將聖經翻譯成本國語言——這與上帝用人能明白的方式啟示祂自己背道而馳。丁道爾流亡歐洲大陸,使用化名,矢志不渝做着聖經翻譯工作——讓聖道發出福音的光芒。當他被設下圈套逮捕,被定罪為異端,被處以絞刑後,遺體被焚毀,但他所翻譯的英文聖經,經過走私後,卻漸漸溜進了皇宮,擺在了教會,進入到了千家萬戶。

 

由此可見,改教家所做出的改革是以聖經為根基的,是回到聖經所啟示的教會藍圖。他們所總結的教義也不是出於學術的考量,而是回應那個時代緊迫的需要。那麼,我們這個時代,如何使教義更落地呢?

 

讓教義落地的四個建議

 

為了讓教義在當今教會生活中更加實際和有力,我們需要找到方法將教義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這並不意味着讓聖經適應這個時代,而是讓聖經的真理對這個世代挑戰發聲。以下是四個具體的建議,旨在幫助教義更好地回應現實關切,並指導信徒面對現代社會中的挑戰。

 

第一,讓教義解讀當下的內卷環境。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失業率居高不下,孩子的功課日益繁重,導致許多群體感到焦慮和迷茫。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活着?如果人生的首要目的是榮耀神,那麼在這個特定環境中它的具體含義又是什麼呢?針對這些問題,教義需要解釋聖經中對於“成功”的定義,探討保持安息日的重要性是否會影響員工或學生的競爭力,以及如何在激烈競爭(內卷)與消極應對(躺平)之間尋找平衡點。

 

第二,讓教義回應時下的政教關係。當大學校園逐漸關上福音的大門,基督教辦學變得愈發敏感,教會租賃場地也面臨不確定性,教會如何以聖經的原則作出回應?教義當清楚地陳明:在主里順服在上掌權者,意味着在堅守福音的原則下做出靈巧應對,在不能妥協的地方持續靠主堅忍到底。同時,教會領袖也當教導會眾,區分世上的國和天上的國二者之間的界限:地上的國由地上的王統治,天上的國由天國的君王基督治理,但也要相信“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4:25)。

 

 

第三,讓教義抵擋信仰世俗化趨勢。歐洲的教會已經被世俗化擄走,美國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挑戰,中國教會是否會步其後塵?物質生活的豐富讓原本有吸引力的事工變得沒有那麼吸引力:孤兒院被國家壟斷了,看病被醫保報銷了,年輕人對社交聚會越來越無感,衣物過剩甚至需要定期清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誤以為離開上帝、離開教會也過得挺好。此時,教義如何向這樣的人說話?教義若不能揭開人內心的空洞、生命的虛空,那麼人就很難歸向這位又真又活的神。

 

第四,讓教義與AI技術對話。正如過去幾十年間所有領域都經歷了數字化轉型一樣,今天的一切都在向AI靠攏。無神論者把AI解讀為一種新的生物:它與人類共存,並不斷成長。作為基督徒,我們如何教導會眾來審視這一變革?我們的信仰告訴我們,神三位一體的,創造的主,護理的神,全然智慧的永恆存在。無論AI多麼先進,最終它依然是受造之物,是一種工具而非主宰。總之,若是逃避這樣的浪潮,不但封塵了我們所持守的教義,也顯明了我們的無知。讓我們試着用教義與AI技術變革對話,讓它成為推進大使命的好工具。

 

 

綜上所述,回顧改教時期神學家們提煉教義的做法,並審視當下教會面臨的四大挑戰,本文的目的並不在於提供一套完全成熟且符合聖經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今日教會思考如何使教義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成為溫暖人心、賦予力量的生命之源。這樣,教義就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夠生動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引我們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做出正確的抉擇。

 

閆柱 傳道人,現在教會牧會。

 


 

請點擊參加禱告👇:

為教會復興守望禱告(Zoom)

守望禱告時間: 

北京時間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點開始,晚上10點結束

每天禱告16個小時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國中部時間(冬令時)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4點開始,次日清晨8點結束

周五:4點至8

 

 請轉發守望禱告Zoom鏈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閱讀本刊更多文章,請點擊

生命季刊主頁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民主了,投票吧。
2023: 抗議和歡迎 #習近平 的人士一度發生肢
2022: 保鮮牛油果
2022: 這三句英文短句該怎樣翻譯?
2021: 兄弟走好,抗疫兩年,我深知小業主的不
2021: 我為什麼很看不上鳴罉?丫自稱幹過大學
2020: 昨天晚上我們視頻查經的內容
2020: 川普作為商人,不抽煙不喝酒值得學習
2019: 看看香港現在什麼樣了,人間地獄不遠矣
2019: 給右右們出一道附加題吧,